炎症性肠病 一、概念: (1)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2)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分布,病变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①由于结肠病变仅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很少累及肌层,因此并发结肠穿孔、瘘管、肛周脓肿少见。②少数重症患者病变累及结肠全层,故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③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到10~15倍。 (3)克罗恩病: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二、病理: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分布 节段性 连续性 病变累及范围 肠壁全层 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受累部位 回肠末端及邻近右侧结肠最多见 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全结肠 肉眼观 鹅口疮样溃疡、纵行溃疡、裂隙溃疡 黏膜呈鹅卵石样外观,肠腔狭窄 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细颗粒状,出血、糜烂、溃疡 内镜表现 纵行或匐行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鹅卵石样改变 浅溃疡,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炎性息肉,桥状黏膜,结肠袋消失 典型病理改变 节段性改变,裂隙状溃疡,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 隐窝脓肿,浅溃疡,一般局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 脓血便 有腹泻,但脓血便少见 多见 结肠穿孔 少见(3%) 少见 瘘管形成 多见 罕见 肠腔狭窄 多见,偏心性,肠梗阻为最常见并发症 少见,中心性 中毒性结肠扩张 罕见 较常见,5% 癌变 可见 直肠结肠癌变(5%~10%) 三、表现: (1)临床类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最常见)、慢性持续型和急性暴发型(少见)。 (2)临床严重程度: 轻度: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 重度:腹泻>6次/日,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分; 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腹痛 最常见,右下腹或脐周 左下腹或下腹痛 腹泻 常见 多见 大便性状 糊状,无脓血和粘液 粘液脓血便(活动期) 里急后重 无(累及直肠、肛管时可有) 可见(病变在直肠者可有) 腹部包块 10%~20% 无 直肠肛管病变 部分 大多数 全身症状 发热、营养障碍 发热、消瘦、贫血 肠外表现 多种 多种 自身抗体 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为相对特异性抗体 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为相对特异性抗体 钡剂灌肠 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瘘管形成,病变节段分布 黏膜粗乱和(或)颗粒状改变;多发性浅溃疡;铅管征 四、常见溃疡鉴别: 溃疡特征: 肠伤寒: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长径与肠轴平行; 肠结核溃疡:横带状(半环形)溃疡,长径与肠轴垂直(记忆:肠结核→打结→交叉垂直); 急性细菌性痢疾:地图状溃疡,或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溃疡”; 克罗恩病:纵行裂隙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位于黏膜、黏膜下层的浅表性溃疡; 溃疡型胃癌:火山口状溃疡。 五、治疗: (1)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吡啶、新型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对症治疗等。 (2)轻中度首选5-氨基水杨酸,重度首选糖皮质激素,激素无效或依赖选用免疫抑制剂。 (3)病变局限于直肠,给予栓剂;病变位于直肠+乙状结肠,行保留灌肠。 (4)病变广布结肠者,选用5-氨基水杨酸的控释制剂,如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因其可避免在小肠近段被吸收,而在结肠内发挥作用。 男,26岁,间断腹泻6个月,大便3~4次/日,带黏液及脓血,无发热及体重下降。结肠镜示乙状结肠以下弥漫充血水肿,黏膜颗粒样改变,质脆易出血,病理可见隐窝脓肿,曾连续口服环丙沙星3周,无效。该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是(): A、口服柳氮磺吡啶 B、禁食及静脉高营养 C、静脉用头孢菌素 D、口服蒙脱石散 E、静脉用甲泼尼龙 答案:A A、小肠肿瘤 B、克罗恩病 C、溃疡性结肠炎 D、降结肠癌 E、升结肠癌 ①男,62岁,腹胀、右下腹部隐痛6个月。阵发性隐痛、乏力、消瘦,近3个月贫血,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②女,24岁,腹痛、腹泻、便秘交替2年。便无脓血和黏液。近1年来消瘦、乏力、贫血。下午有时低热。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答案:E;B。 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白癜风专科哪里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zz/35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