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m.39.net/pf/a_4333190.html 想全面了解ECCO会议?且看中国IBD专家为您带来详细解析! 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会议是世界领先的炎症性肠病(IBD)学术大会,今年受疫情影响,中国专家缺席了2月12-1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15届ECCO年会。为了让广大消化领域医生了解本次ECCO会议的具体内容,武田制药公司携手全国IBD诊治中心和专家,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结合各个IBD中心的临床经验,对最新会讯进行精彩解读。本期特别邀请到医院IBD中心专家陈旻湖教授、何瑶教授和张盛洪教授,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下IBD管理和黏膜愈合的新标准、新技术和新视角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和精彩观点。图1:专家简介新冠肺炎疫情下IBD的管理 陈旻湖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化科首要任务是排除感染、疾病评估和监测并发症。监测需注意的高危人群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的IBD患者、营养不良的活动期IBD患者、老年IBD患者、反复就诊的IBD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IBD患者以及妊娠IBD患者。在药物治疗方面,陈旻湖教授建议病情稳定的患者继续目前的治疗,病情加重则调整治疗药物,其中5-氨基水杨酸和激素可以继续使用,但是要注意不良反应。此外,新冠肺炎患者不建议新开始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增加剂量,生物制剂如维得利珠单抗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无法获得生物制剂,可使用肠内营养。除非没有其他可选择的药物,否则不建议疫区患者新开始使用托法替尼。关于疫情期间内镜检查及手术,建议推迟择期内镜检查及手术。如果病情紧急,来不及做核酸检测及胸部CT检查,应立即开展救治,按疑似病例进行防护。疫情期间若IBD病人出现发热的症状可先进行核酸检测及胸部CT检查确定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然后进行疾病评估监测是否处于IBD疾病活动期,最后做小肠CT成像(CTE)/小肠磁共振成像(MRE)监测是否出现IBD并发症。最后,陈旻湖教授强调,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继续做好防控的基础上对IBD病人的治疗应该纳入日常医疗工作,特别是症状复发及中断治疗的病人。黏膜愈合减少IBD致残率 随后,何瑶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减少IBD致残率和评估IBD达标治疗的新思路。IBD的致残性通常是指:在诊断的最初6个月后进行一次或多次肠外科手术; 至少3次因疾病发作或疾病并发症而住院; 类固醇依赖; 出现并发症,例如肠道狭窄、穿透性疾病、肛周疾病; 暂时性/永久性不能工作、体型改变、性功能下降、抑郁、焦虑等。 IBD致残性是IBD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间接或直接与收入下降,受教育机会减少有关,应作为临床试验中的主要/次要终点。何瑶教授指出,中国克罗恩病(CD)患者在诊断后第1、3、5年,致残性事件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1.3%、30.2%和44.9%,而件致残性事件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9%、13.2%和28.8%。手术(35%)和新发肠道狭窄(35%)是复发性致残疾病主要事件[1]。表1:黏膜愈合率与CD疾病致残性疾病发生率的降低相关性另外一项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致残疾病发生前已获得黏膜愈合(MH)的患者,之后均未发生致残性疾病;反之,致残性疾病的发生率达20.8%。多因素分析均表明,MH是致残性疾病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1]。■评估IBD治疗达标的新思路 何瑶教授介绍,克罗恩病疾病缓解的定义也得到了更新。除了临床缓解(腹痛缓解和排便正常)外还可以包括内镜缓解(溃疡的消除)、生物标志物正常甚至影像学缓解。另外,疾病缓解也要考虑早期和晚期疾病的不同。疾病早期治疗目标为症状完全消失、疾病没有进展、没有并发症或残疾、QoL评分正常。疾病晚期由于可能存在肠道不可逆的损伤,治疗目标为基本无症状、炎症状态稳定、疾病损伤或致残情况稳定、QoL评分改善[2]。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一篇年发表的研究指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目标而言,UCEIS评分和改良的Mayo评分更加实用。且相对于Mayo内镜子评分为1的患者而言,内镜子评分为0的患者预后更好[3]。另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只达到临床缓解是否应该继续治疗以达到内镜缓解?关于这一问题何教授也介绍到今年ECCO的一篇壁报[4]。临床缓解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内镜缓解和残留非直肠炎症伴斑片状分布(NRI)之间的无不良结局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者无不良结局生存率比残余直肠受累伴持续或斑片状分布(RI)的患者显著更好。所以研究更建议缓解期UC患者至少达到无残留直肠病变。另外,对于CD患者而言除了达到内镜缓解比较重要,达到影像学进展也对长期临床结局改善相关。透壁愈合CD患者的入院、治疗升级和手术发生率显著降低;透壁愈合与CD长期预后改善有关,可能更有助于预测CD患者长期结局[5]。何瑶教授认为,达标评估的手段需要是准确、简便、无创、廉价的。IBD患者致残率高,需高度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yf/84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