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消化道息肉,您了解吗

时间:2019-3-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息肉是什么?息肉是不是会癌变?息肉一发现是否一定要摘除?今天,消化内科王赜煜医生就以“结肠息肉”为例来分析发病原因,帮助您有效预防。

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大多数(50%-75%)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结肠息肉分几类,哪种易癌变?

1、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又称为化生性息肉,多分布于远侧结肠,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表面光滑,基底较宽,组织学上此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增生性息肉恶变率低。

2、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是由于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息肉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此类息肉恶变率较低。

3、腺瘤性息肉

恶变率高,80%以上的大肠癌几乎都是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

(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①管状腺瘤仅4.8%恶变,绒毛状为40.7%,随着腺瘤的增大,癌变的概率也增大,大于2cm的腺瘤46%恶变;

②轻度的典型增生5.9%恶变,中度及重度则分别为18%及34.5%;

③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期的慢性过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这也和良性腺瘤生长很慢相符合。

4、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又称为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的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较女性多见,病灶多位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

5、幼年性息肉

这种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黏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6、结直肠息肉病

个以上者属息肉(腺瘤)病,包括新生物性与非生物性。但在息肉病中,往往在非新生物性者亦发生恶变等肿瘤特征。

(1)家族性腺瘤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结直肠内常布满息肉状腺瘤,如不及时治疗,35岁以前约3/4癌变,至50岁以后几乎全部发展为癌。由于婴儿时期无息肉发现,故此病不属于先天性疾病,但肯定与家族遗传有关。男女均可遗传,但无隔代遗传发现,即只限于有此病者传给下一代。   

(2)Gardner综合征

由Gardner和Richard年首先报告,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比家族性息肉病更少见。它的临床特征是除结直肠息肉病外,还可并发骨瘤病、皮肤软组织肿瘤等其他表现。

(3)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综合征)

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疾病,又称Peutz-Jeghers综合征,年Peutz首先描述此症,年Jeghets等又进行了系统总结因而得名。为错构瘤,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虽认为系非新生物性但可癌变。病理可见,息肉由正常的黏膜腺体组成,与管状腺瘤相似,其间包括黏膜肌层呈树枝状伸入腺管之间,故可见到中轴间质,有平滑肌纤维为其病理特征。   

(4)CronkhitCanada综合征

年由Cronkhit及Canada首次报道,为皮肤色素斑及幼年性息肉共存,色素分布在手指尖掌侧及手背,指甲萎缩,为幼年性息肉瘤合并外胚层的改变,前者具有典型的固有层增生、炎症细胞充填于扩大而移位的腺腔,中等形态,尚无足够证据说明其患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长息肉?

1、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adenomatouspolyposiscoli)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息肉会有哪些表现?

多无特殊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治疗

目前结肠息肉多选择肠镜下息肉摘除术,较大的息肉需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需定期随访。

医院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王赜煜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yf/75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