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蓝激光成像在早期结直肠病变诊

时间:2018-4-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蓝激光成像在早期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Applicationofbluelaserimaginginthediagnosisofearlycolorectallesions

林辉,曹勤

(上海中医院,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摘要:蓝激光成像(BLI)内镜是由日本富士公司研发的新型内镜系统,具有更亮、更高的分辨率,在结直肠病变的诊断中有助于结直肠息肉和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发现与诊断,以及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判断。本文综述BLI在早期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蓝激光成像(BLI);内镜;结直肠病变;诊断

以下内容为节选

第一代图像增强内镜(IEE)包括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等[1]。临床较常用的NBI虽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的范围、表面结构、黏膜下血管及腺管形态,尤其是黏膜表面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但视野较暗,远端病变的分辨率低,在空间范围较大的器官如胃、右侧结肠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且对结直肠腺瘤的发现率较白光成像(WLI)内镜并不具有优势[2]。而FICE虽可提高仅用WLI内镜易遗漏的早期癌症的发现率[3],但其使用的波长与胃肠道黏膜的层状结构和血流量相关,当胃肠道黏膜被炎症或肿瘤改变,就成为了散射源或干扰了反射光谱。蓝激光成像(BLI)内镜是由日本富士公司研发的新型内镜系统,较第一代IEE具有更亮、更高的分辨率,于年开始在日本使用,中国大陆于年开始引进使用。目前BIL在下消化道病变中应用较多,主要包括结直肠息肉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发现与诊断,早期结直肠癌(CRC)浸润深度的判断等。本文主要综述BLI在早期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蓝激光成像的优势

作为第二代IEE,BLI内镜具有白光、BLI、高亮(BLI-bright)三种观察模式,采用2种波长的激光(nm和nm)作为光源,其中白光模式(采用波长nm的激光)可显示黏膜深层的血管和结构形态,通过激发荧光物质产生更亮的图像,用于观察病变的外部结构;BIL模式(采用波长nm的激光)可对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和微结构形成清晰图像,用于观察近端病变或放大病变的详细血管形态;高亮模式可提供更亮的视野,适用于较远病变的观察以及更精细的放大观察[4-5]。BLI观察病变时一般采用以下顺序:先用白光模式观察获得清晰的病变图像,然后用高亮模式观察病变表面血管颜色和微结构,进一步确认病变的组织学性质[1-2]。

2蓝激光成像在早期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1结直肠息肉

BLI内镜通过三种观察模式,对结直肠息肉的大体形态、放大内镜下的病变界限、病变表面的微结构形态和微血管结构进行观察,结合已有内镜下分型进行内镜下组织病理诊断。Yoshida等[6]对年9月至年2月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BLI检测发现的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入选的例患者,根据形态学分类,分为隆起型息肉例和表浅型息肉例。根据组织病理诊断分类,分为增生性息肉41例、腺瘤性息肉例、黏膜内癌80例、黏膜下浅层癌11例、黏膜下深层癌14例。结果发现,BLI放大模式对结直肠息肉诊断总准确率为84.3%,对黏膜下深层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4.3%;BLI对癌性病变与非癌性息肉的诊断准确率为99.3%,对腺瘤病变和癌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85.0%。此外,BLI无放大模式对判断直径<10mm的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息肉的诊断准确率为95.2%,明显高于WLI的83.2%(P=0.),对直径>10mm的息肉,BLI的准确度为98.9%,WLI为9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是一种病变直径在10mm以上,以侧向发育为特征的平坦隆起型病变[9]。该类病变极少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其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腺瘤。其发病占晚期结直肠肿瘤的14.7%[10]。因此日本学者将其列为一种单独的肿瘤进行研究。某些大宗病例研究显示,LST合并CRC的发生率为8.7%~52.5%[11],且动态观察表明3年内LST可发展为晚期CRC。LST与CRC关系密切,因此能否早期诊断成为临床诊治LST的关键。

2.3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CRC浸润深度的判断对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帮助。为了探讨BLI是否也有助于确定早期CRC浸润深度,Togashi等[13]对61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CRC病例进行BLI内镜检查,病变的内镜分型采用广岛分型和佐野分型。结果表明,BLI内镜下佐野分型Ⅲb型对T1b期的诊断准确度为89%,敏感度75%,特异度93%;广岛分型的C3型对T1b期的诊断准确度为87%,敏感度63%,特异度96%。提示佐野分型Ⅲb型和广岛分型C3型的CRC浸润深度与病理学TNM分期的T1b期相符,BLI可能是确定早期CRC黏膜下浸润深度的有效方式。Yoshida等[14]进行的多中心开放研究,对纳入的例CRC患者分别进行NBI与BLI放大观察。结果显示,BLI放大对早期CR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度[74.0%(77/)]与NBI放大相似[77.8%(81/)]。提示,BLI放大可以预测早期CRC病理诊断以及浸润深度。

3问题与展望

BLI内镜具有更亮、更远的视野,观察消化道黏膜既有细微结构又有微血管的清晰明亮的图像。在下消化道病变中有助于结直肠息肉和LST的发现与诊断,以及早期CRC的浸润深度判断。但对于其他下消化道病变,如炎症性肠病的炎性癌变、淋巴瘤、肠结核等疾病的资料尚欠缺,后续可对此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完善BLI的临床应用经验。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页面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曝光
中科白癜风国庆感恩回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yf/62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