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坐电梯下楼,一个不认识的人,约莫是同一楼层其他科室陪护的家属,经常看着我们在这片溜达,问我:大夫,我肠子上长了个肉疙瘩,不要紧吧? “肉疙瘩”???? 愣了愣才意识到他可能说的是息肉,就跟他约了带报告来看看再说。 其实在门诊,也经常有患者拿着在家体检的肠镜报告来给我们看,单发、多发,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息肉,来找我们商量着怎么处理。 蛮好,以前体检大家不重视,又觉得做肠镜痛苦的不得了,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提这事。现在即使没什么症状,即使常规体检套餐不包含肠镜这一项,很多人都自费查查看。 所以,拿着报告来看息肉的,很多是因为出现了便血或者排便出现改变,也有很多没什么症状,单纯体检发现了个“肉疙瘩”。 那么,遇到肠息肉,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肠息肉? 一个“肉疙瘩”,让人不禁莞尔。说的其实也不算错,但是不准确。 肠息肉,系指生长自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 所以看见报告单上讲“长了个什么东西”,就非要往恶性肿瘤上面想的,可以先缓缓了。 肠道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多为错构瘤):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这类息肉,多为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除非影响肠道功能,一般不处理,定期肠镜复查就是了。 而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 面对息肉,我们怎么选择 所以一般做肠镜的时候,很多时候发现了那些个头不大,数量有限的小息肉,一般医生都在内镜下面切掉了,等病理报告出来再说。 也有一些时候,体检的内镜下看见息肉,没有处理,所以经常就有拿着报告来找我们商量切还是不切。 通常来说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如果判断其是良性的、且小于2cm,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如果怀疑息肉已经恶变或者直径>2cm一般先取活检,待诊断明确后做相应处理。 也有很多时候医生目测息肉看起来形态尚可,觉得是个良性增生的可能性大,再加上患者本身偏保守态一些,不切也罢,但一定要定期复查,观察息肉是否存在生长、糜烂等不良发展。而那些单发的良性息肉切除后,也建议前2-3年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不复发说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5-10年查一次。有条件者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缩短复查。 那些让人遗憾的不重视 那些我常常“猜中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的时候。 虽然有些时候遇到的息肉病理是腺瘤性息肉,但说到底只算是癌前病变。定期复查,即使退一万步说,不幸癌变,出现原位癌,也能在最早的时候,及时手术处理。科室发展至今,腔镜手术早已经普遍开展,小的创伤,较好的预后和生命预期,都还是很乐观的。 但很多人,觉得切了息肉就完事大吉了,不及时复查,或者干脆再也不想复查了,等到出现便血,发现已经变成了结肠癌,悔之晚矣。 感谢支持郑大一附院胃肠外科杨振医生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