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时间:2016-1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一、流行病学

  20-40岁患者多见,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

  二、临床、病理表现

  1、直肠、乙状结肠最常受累,且为起始部位,其他结肠亦可受累。

  2、受累肠粘膜可见多数溃疡、溃疡可小而表浅,亦可大而不规则,通常仅深及粘膜下层。

  3、残存的肠粘膜充血、水肿而形成息肉状外观,称假息肉。

  4、镜下,粘膜充血水肿,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5、“陷窝脓肿”、“陷窝溃疡”形成。

  6、小血管炎,血管壁可呈纤维素样坏死,并可有纤维素血栓形成。

  7、病程长者,达10年以上,可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肠管狭窄。粘膜上皮可有异型增生,甚至癌变。

  三、诊断

  1、纤维结肠镜检查在UC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诊治规范中对结肠镜表现的描述也逐步完善。不仅如此它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等都很重要。

  2、黏膜组织病理活检是确诊UC的必要检查。

  3、免疫组化:与UC诊断、严重程度分级以及病程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项目有下列几种,Toll样受体(TLR)、NOD样受体-1(NOD-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四、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应与克隆病相鉴别

  克隆病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累及肠壁全层。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呈弥漫连续性分布,主要累及粘膜层;克隆病可出现上皮样肉芽肿,而溃疡性结肠炎无此病变;“陷窝溃疡”“陷窝脓肿”好发于溃疡性结肠炎,而克隆病偶尔可见;克隆病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可出现肉芽肿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时肠系膜淋巴结多不受累;克隆病时,肠壁全层因水肿或纤维组织增生而明显增厚,而溃疡性结肠炎时主要是粘膜下层纤维化。

  2、另外注意与克隆病、感染性疾病、肠结核、伪膜性肠炎、缺血性肠病等相鉴别。与之鉴别诊断相关的免疫组化项目包括:热休克蛋白(HSP)和FHIT蛋白。

  参考文献:王耀辉,朱长乐,司海鹏等。免疫组织化学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作用研究进展.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9(1):13-15.

优秀病例,精彩点评,交流讨论

尽在病理沙龙

病理人才汇: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yf/28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