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我院消化二科收治上腹痛腹胀来院就诊,既往酗酒史,查体上腹压痛,无反跳痛。CT平扫如下:十二指肠水平段增粗壁厚,周围渗出。增强CT如下:动脉期 肠壁增厚呈苹果胡征 延迟期如下图胃镜检查如下: 病理活检报告:明确诊断:十二指肠嗜酸粒细胞肠炎。 画重点了,一起来学习吧。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各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局限或弥漫性浸润为特征的少见消化系统疾病。美国报道其过去50年的发病率为(8.48~28.0)/10万,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因EOS浸润胃肠道的部位和层次不同,EG临床表现多样,加上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漏诊、误治并不少见。 胃镜检查至十二指肠降部,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颜色、血管纹理变化,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和增生,同时取胃窦和十二指肠黏膜行病理学检查。 Klein标准:根据EOS对消化道壁浸润层次的不同,将EG分为3型。 黏膜型,EOS仅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肌型,EOS浸润达肌层,可引起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浆膜型,EOS浸润浆膜层,可侵犯淋巴结、腹膜等产生腹腔积液。 病理标准:食管黏膜活组织检查示每个高倍镜视野中EOS15个,胃、十二指肠和回肠每个高倍镜视野中EOS多于20~30个,结肠每个高倍镜视野中EOS多于20~50个。 临床症状:至少表现出一种消化道症状,其中以腹痛最常见,可同时伴有腹泻、呕吐、便血、反酸、食欲减退和体质量下降等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腹痛并无规律性,其性质也呈多样性,以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为主,疼痛多能耐受、不剧烈,但有时也可呈阵发性绞痛。 腹部CT检查: 1累及黏膜层的患者,影像学未见明确异常表现; 2累及肌层、浆膜层的患者,可见胃窦、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管壁增厚; 3累及浆膜层的患者,可见腹腔积液 本例患者多发病变,主要病变累及全层,周围多发渗出及积液。 发病机制: EG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外界过敏原接触后,胃肠道产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产生C3a,与EOS表面的受体C3结合。 ②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在EG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现为Th1免疫作用下降,从而导致Th1与Th2失衡,Th2免疫应答占优势,进而引起过敏反应性疾病。 ③EG参与宿主的防御机制,在超敏反应的作用下,肥大细胞因脱颗粒触发炎症反应,进而释放炎性介质(如IL-5、IL-3、EOS趋化因子等),导致大量EOS激活。 ④H.pylori感染:部分EG患者在H.pylori根除后症状得到缓解,但EG与H.pylori感染是否有关,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EG误诊的常见原因: ①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消化道溃疡、腹腔恶性肿瘤等; ②临床上多将外周血EOS计数升高归因于过敏或寄生虫感染等常见病,未再进一步寻找EOS计数升高的原因; ③骨髓穿刺有助于排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但部分患者由于未认识到骨髓穿刺检查的重要性而拒绝检查; ④内镜下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EG检出率低; ⑤未进行腹腔积液检查或检查不全面。 因此,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腹痛、腹腔积液、外周血EOS计数升高的患者,需要综合胃肠镜、外周血EOS计数及其比例和影像学等检查进行判断,扩大胃肠道内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的范围,以避免误诊。 治疗: 由于EG的患病率低,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治疗主要包括饮食回避、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剔除饮食主要是根据医师经验或过敏原检测结果,剔除6类常见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大豆、鸡蛋、小麦、坚果和海鲜。糖皮质激素仍为应用最广泛且主要的治疗药物,每天0.5~1.0mg/kg泼尼松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2~14d内得以改善,但部分患者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药时症状复发,需要加用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包括细胞因子阻断剂(硫唑嘌呤、美泊利单克隆抗体)、抗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克隆抗体)、酮替芬(H1受体拮抗剂)、色苷酸钠(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孟鲁司特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但上述药物治疗EG多为国内外的个案报道,缺乏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对于由EG导致的肠梗阻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缓解,并不推荐手术治疗,但若出现消化道穿孔,则需要外科手术修补。 总之,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腹痛)并伴外周血EOS计数升高的患者,应考虑EG可能。内镜检查时需多部位活组织检查,尤其是在胃、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即使是在内镜下表现正常的部位也应取活组织检查,以提高对EG的诊断率。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该病的基础用药,但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的患者,需要加用其他免疫调节药物。此外,对于该类药物治疗的报道目前多为小样本,尚缺乏统一的治疗共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张嫣,王一倩,卢晨,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十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39(1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yf/108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