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

时间:2016-1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来源于网络:只提供临床参考!请勿模仿!

年,薄智云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中医世家,受环境的熏陶,自幼酷爱祖国医学,幼年就开始接受医学启蒙教育。13岁时,《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传心录》、《经穴歌》就已经朗朗上口。

他早年主要是在基层行医。年离开太原只身到山西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基层的缺医少药,使简单易行的针灸成为重要的医疗手段,漫长的临床积累不仅丰富了他的经验和操作技巧,而且提高了他的医学知识和思辩水平。经过20年无数次的失败与探索,年他确立了腹针治疗体系。

薄氏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腹针的奥秘。

“年,一个姓刘的老工人因腰扭伤而导致坐骨神经痛,只能躺在平板车上来看病。我立即给他针灸,但没有效果,他还是呼痛连连。突然,我想起任脉和督脉互为表里,他伤到背部,何不用位于腹部的任脉穴位试一下。真神,我在给他针刺气海和关元穴后不到5分钟,病人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便都消失了。”他记得,事隔不久,一位姓马的火车司机也是扭伤腰来看病,结果他取了同样的穴位扎了一次,那位司机就好了。

自那以后至今,他不断探索以腹部穴位治疗全身各个部位疾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遇上传统针灸方法都告无效的情况下,他更要用腹针来试试。腹针疗法不同于传统体针,其针灸穴位全都在肚子上,而传统的针灸疗法,虽然也在腹部用针,却也会在全身其他部位施针。

薄氏早在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而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他们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充分对传统的中医脏腑、经络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使传统针灸中的腹部穴位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认为,先天经络位于腹部的浅层,而传统的经络位于腹部的深层。把腹部不同的经络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使腹针疗法成为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腹针疗法提出:“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针灸发展新思路,为腹针疗法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使腹针疗法成为与时代科技同步发展的新学科,同时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针灸学科的可重复性大大提高,任何医师经过严格的培训都能够很好地掌握。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

(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

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序号穴位名称定位功          能传统功能全息图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3水分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4神阙脐之正中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5气海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6石门(别名:绝孕,禁针)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禁针7关元(别名:丹田)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8商曲下脘旁开5分处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9气旁气海旁开5分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10气穴关元穴旁5分处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11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12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13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处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14上风湿点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15上风湿外点滑肉门穴外1寸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16下风湿点外陵穴下5分外5分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17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腹针的针刺手法

1.针具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治疗时根据患者的体形和疾病选择针具,要求同一病人使用同一规格的针具。

详见下表:

薄氏腹针专用针具标准

规    格分 型适   应   证34#(0.22mm-50mm)AⅠ肥胖型头痛、面神经麻痹、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过敏性哮喘、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34#(0.22mm-40mm)AⅡ正常型34#(0.22mm-30mm)AⅢ消瘦型36#(0.20mm-50mm)BⅠ肥胖型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慢性前列腺炎、眼底病、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36#(0.20mm-40mm)BⅡ正常型36#(0.20mm-30mm)BⅢ消瘦型38#(0.18mm-50mm)CⅠ肥胖型多年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中体质较弱者。38#(0.18mm-40mm)CⅡ正常型38#(0.18mm-30mm)CⅢ消瘦型

2.进针深度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在腹壁的不同层面分布着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因此,针刺的深度会影响不同的腹部经络系统。腹针根据腹部的经络分布特点,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求将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浅刺、深刺。

2.1浅刺:将针灸针刺入皮下,即为浅刺。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当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2.2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深刺时,会对腹部传统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但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因此,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应当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手法的熟练程度。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腹针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应当针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浅应当针刺的浅,根据疾病发生的病位来决定针刺的深浅。

3.针刺手法

腹针进针时应首先避开毛孔、血管,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3.1进针的方法

腹针进针时要求刺皮时要快,取穴要准。进针快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套管进针法:为了强化消毒观念,避免交叉感染,我们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或专人专具,采用套管进针法。套管进针法不仅卫生,定位准确,而且操作简单。可以缩短大家学习进针的时间。

腹针与传统针灸的差异是进针时对取穴的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

3.2捻转的手法

腹针的捻转手法与传统的手法不同,一般采用以下二种方法:

①只捻转不提插

②轻捻转慢提插,

3.3起针的方法

腹针的起针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以序起针。在起针时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允许先向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手法。

3.4留针的时间

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对于病程短和体质较差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稍微短些,对于病程长和体质较好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相对长些。治疗的疗程为6次~10次之间,一般疾病6次一个疗程,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慢性病10次一个疗程。治疗的第1~3次连续针灸每日1次,第3次后隔日针灸1次。

在腹针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腹针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可以把病人对针刺局部的主观感觉作为针刺深浅是否适度的客观指标,而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针刺适度的客观标准。

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传在腹针疗法的全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按照腹针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准备

1.1、询问病史、现病史,并做好记录。(见腹针病历表)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的同时,观察平卧体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1.3、根据检查的结果给病人确定治疗处方并在腹针病例上进行计录用不同的颜色对穴位的进针深度进行标记。

红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深刺或中刺,蓝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浅刺。

同一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时,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浅刺。

1.4、根据病人的体型选择针具。

2、治疗时的体位

2.1、腹针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放松,腿可伸直或半屈曲。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以根据舒适的程度把体位适当的进行调整。

2.2、术者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侧,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侧。

2.3、根据处方的需要对每个穴位进行度量在腹部标记,然后根据处方的要求,依序进行针刺和对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

2.4、进行平卧体位的治疗前后对照,根据对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处方或穴位的深浅调整。

2.5、操作过程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器具,罩在腹部对针刺在腹部的针具进行保护,并根据室内的温度或环境温度为患者腹部保暖。

腹针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任何疗法都有相对的适应症,只要选择得法,任何疗法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腹针的基本观点。因此,适应症与禁忌症的学习非常重要。

1.腹针的适应证: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

2.腹针的禁忌证: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本文选编自薄智云《腹针疗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现在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jc/12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