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痤疮 http://m.39.net/disease/a_9084534.html 最近,周围人陆续阳了。 朋友圈打工人也一下被分成了两拨—— 一波胆战心惊的“天选打工人”,一波居家挣扎的“阳工”。 凑凑身边出现第二个中招同事时,她就慌了。 第二天她就两道杠了,发着40度高烧开线上会,咳得像有QQ好友不断上线。 老庞中招正好赶上项目节点,报告书当天就要交。 她属于“斩腰株”,打个喷嚏就能断成两截,根本没法坐着工作。 那天她窝在床上像个蠕虫,一天吃4粒布洛芬,但还是在截至日期前把报告丢进了邮箱。 即使在新冠的洪流里,也没人能逃脱当社畜的命运。你从一个坐着的打工人,变成躺着、趴着、拧着、烧着的阳性社畜。 我越来越确定黄西在脱口秀里说的那句话: “我们想要工作的钱,工作想要我们的命。” 很多人不是无意识的:我知道,我也害怕。 但实操起来,工作继续往前挪,健康通通往后放。 yuuuuuu说: “每次熬大夜,都觉得自己离猝死很近,但又带着点侥幸心理,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起码不会现在发生。” 布道长期腰痛,每次拍核磁共振,她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失眠,怕突出,怕手术,怕瘫痪。翻来覆去地焦虑,但第二天,一坐还是10小时。 “我觉得我停不下来。” 我想起《怎么办脱口秀》里,被全员指认“最不健康”的王建国。 体重飙到公斤,体脂超过30%,身体很多指标都不正常。 体检时护士叮嘱他,“健康才是你现在首先要重视的东西。” 他低着头:“其实我也知道注意点啥,但没办法。” 我太了解这种感受了。 健康问题就像悬在打工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剑。 你知道它在那里,也知道随时可能落下来,但在这之前,侥幸地觉得熬夜、透支、过劳,都可以继续。 为什么我们不敢停下来? 最近我常在想这个问题。 不敢请病假,不敢休息,不敢辞职,不敢gap,甚至很多人主动过劳。 我想知道,我们以身体换取的那一种命运是什么。 我看到有人被困在系统里: 掌柜说:“看看手机上的项目排期,消不尽的列表小红点和看不完的数据分析,你就知道为什么停不下来。” 事情一环扣一环,而你就像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是被推着走的。 有人被困在需求里: “每个月房贷2w,上个月儿子兴趣班,一下就拿走,更不用说家里老人有个小痛小灾也得花钱,你停下来,怎么生活?” 自扰也有人困在意义里: “上一份工作被裁,我清楚地从主管的眼神里,看到了:你不行。对于我们这行人来说,停下来,你就是个loser。” 林可我们就像只被困住的老鼠,有焦虑、有倦怠、有恐惧,只能不停地跑不停地转,去附和各种各样的规则。 久而久之,到底是我自己的主观意愿,还是被现实潜移默化逼着走,这两者已经分不清了,我只知道我要去做而已。 我想起之前有个网友在评论里吐槽:“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无论怎么样,你都得坚持下去”。 什么都不是意义,“扛”才是。 先是时间被吞掉,紧接着生活被吞并,其次是我们的情绪、情感,最后是身体。 打工人已经退到了最后一步。 真的不能停下来吗? 我想起之前认识的读者 艾米不愁。去年年底,项目高峰期,她手里攥着4条线,每天凌晨3、4点下班,觉得自己还能再撑一下。 后来被强行按暂停键,医院查出了肠结核。 医院那3个月,她一直在琢磨罗翔的那句话:“人要学会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有时候身体比你自己更诚实,也更知道你需要什么。 出院回到单位,她强制性给自己设“闹钟”: 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到点必须吃饭,累了就煮个养生茶摸摸鱼。最重要的一点是:晚上10点和所有工作断联,先睡觉。 “慢慢你就会发现,那些之前你拼命想撑起来的工作,即使你不做也没什么。” 没有什么工作,是你必须要熬夜透支身体去完成的,如果有,就明确拒绝。 还有 Q,她前段时间熬不下去裸辞了。离开上海第一件事,去了北疆喀纳斯徒步。 晚上和驴友们在小黑湖数星星,在魔鬼城发呆的时候,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过那么多的时间。 后来她在老家找了工作,朝九晚六,虽然偶尔会不甘心,纠结要不要回上海,但在家里,她解锁了很多生活的B面。 和父母旅行、陪朋友逛街,母单solo的她还谈了人生第一次恋爱。 “以前总是听人说,只有坏的东西才会停下来,但后来发现,停下来,是为了拥抱到更多的东西。” 能给你生活加把劲的,永远是工作之外的东西。 其实,最近我也越来越感受到那些传统的、固化的东西带来的弊端。 “轻伤不下火线”“能者多劳”“跳出舒适区”,这些从小刻在我们脑子里的东西,很多时候就像一场骗局。 我甚至开始怀疑“优秀”的意义,那些以透支为代价的自我完善,是不是真的值得。 在《圆桌派》里,李松蔚曾说,我们特别容易被工作pua,很多时候是因为从小受的教育。 很多人告诉你,要突破舒适圈,要接纳和感受让你痛苦的东西,那些才是成长。 所以我们会期待不停往上跳,想要有更好的业绩,拿更好的title,挣更高的薪水。 我们会默认,这些是比健康更重要的。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也提到过工作伦理对人的训化,其中一条就是:“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蓄力,否则休息就是不体面。” 它会不断模糊掉生活和工作的界限,驱动着你让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即使我们无法改变越转越快的社会车轮,但起码,不要让“必须拼命”的观念植入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不要被动地向不合理的制度屈服和顺从。 我一直相信许倬云的那句:“工作是在雕塑我们自己。” 所有的选择里,你必须先选择你自己,你得先存在,一切才有意义。 我还想告诉你的是,不要沉默。 总是沉默的话,那些属于你的权益和自由,会被模糊掉。 采访 麻不溜时,她说了句话挺戳我:很多人的工作状态都是“忍”,一边干一边默默忍耐,直到忍不下去,再做另一份工作。这种隐忍其实很大程度上,默认他们可以继续不理解、继续侵占你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当发现自己手里的急活越来越多,有时候想休息还被说“懈怠”“逃避工作”时, 麻不溜的第一反应是:“我不惯着了。”她换了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