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RA在消化科的临床应用

时间:2016-11-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病例

肠结核患者1例因反复腹泻1年入院,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经病理、胸片、痰涂片、IGRA实验确诊为肠结核。

第一阶段:抗炎症性肠病治疗

男,46岁,中下腹隐痛不适伴腹泻2年,加重后入院诊治,患者1年前出现中下腹隐痛不适,腹泻,每日5-6次,黄色稀便,无脓血和明显粘液,肠镜报告回盲瓣和升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可见多发性溃疡,病理切片示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回盲瓣及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给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以及支持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腹部无明显不适,大便次数减至每日2次,出院后一直坚持服用柳氮磺胺吡啶。近1周腹痛明显加重,腹泻次数每日多达8-10次,无脓血,腹部CT检查,报告回肠、回盲部、盲肠、升结肠等肠壁增厚伴淋巴结肿大,直肠周围低密度脓肿。有吸烟史10余年,每日约20支。家族中有结核病患者,身体消瘦,血抗结核抗体(-),结核菌素试验弱阳性,全胸片检查示右上肺陈旧性结核灶,三次痰涂抗酸杆菌均阴性。肠镜检查:回盲部可见环状溃疡,肠腔狭窄,末端回肠有多个溃疡。病理报告:回盲瓣送检物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物。入院后按克罗恩病治疗,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静脉滴注甲硝唑,部分性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第二阶段:抗结核治疗

1周后患者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加剧,患者要求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阑尾和肠肿块均有上皮样结节,内有多核巨细胞,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后我们取患者病例血液样本进行IGRA实验,结果为阳性。诊断为:肠、阑尾和系膜淋巴结结核。后予抗结核治疗,出院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后回访患者正常,无排稀便,无任何不适。

IGRA试验(γ-干扰素释放实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是利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或非特异抗原在体外刺激受检者全血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使T淋巴细胞产生大量IFN-γ,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或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IFN-γ浓度或计数分泌IFN-γ细胞的方法。

海吉力生物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IGRA-TB)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ITB)的鉴别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阴性对排除肠结核(ITB)准确性极高,阳性对肠结核(ITB)的诊断准确性也较高。由此病例可见单项指标对两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极为有限,联合多种手段、综合分析多项指标是鉴别二者的可靠方法。而IGRA(γ-干扰素释放实验)将为临床上鉴别诊断两病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总结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黏膜引起的肠道特异性感染,部分肠结核与克罗恩病、溃疡型结肠炎及其他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有相似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表现,鉴别诊断非常困难。IGRA通过检测结核感染后T细胞分泌的特异性γ-干扰素来诊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对结核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有助于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为肠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治好白癜风光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ydgt.com/jbzz/1576.html
------分隔线----------------------------